政府利率调节和违约成本下房地产市场
发布时间:2015-10-16 10:39:34访问次数:信息来源:
政府利率调节和违约成本下房地产市场
信贷配给模型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普遍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进行滚动式操作,以按揭贷款的方式进行销售的开发模式。房地产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如何保障我国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成为理论界和有关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指在银行确定利率下,信贷市场上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通常信贷配给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一部分人得到贷款,而另一部分人被拒绝,被拒绝的申请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价利息也不能得到贷款;第二种形式是一个给定申请人的借款要求只能部分被满足。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信贷配给是由外部振动所引起的一种暂时的非均衡现象,也可将其解释为政府干预的结果。早期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银行面对一群具有固定收益分布的借款者,不论其利率水平如何变化,总存在一个信贷供给额的上限,当借款者的需求超过该限度时,就会发生信贷配给现象。
目前,中国除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外,已基本取消利率管制,但仍尚未形成以市场供求决定的灵活的利率形成机制。对此,管毅平、穆争社等一些国内学者研究了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导致信贷市场的分割和银行经理人的贷款寻租行为;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住房贷款利率r直接受到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等有关政府部门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且在房地产信贷中存在大量骗贷以及违规贷款的现象。Stiglitz和Weiss等现有的信贷配给模型是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不考虑借款人违约成本等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例如,随着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一些小型外资企业的经营者有计划地从中国撤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一部分外商受利益驱使,甚至不惜采用合同诈骗的方式潜逃,从而导致有关信贷的担保品也无法收回。本文在Stiglitz信贷配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利率政策调节和企业违约成本两个因素,扩展了Stiglitz信贷配给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银行收回担保品的概率p2提高,银行收益增大;银行贷款利率存在着一个最优贷款利率水平r*;随着银行收回担保品的概率p2提高,最优贷款利率水平r*也逐渐提高。